秘魯馬丘比丘
歷史資料
馬丘比丘(西班牙語:Machu Picchu;奇楚亞語:Machu Piqchu,其意為「古老的山」),又譯麻丘比丘,是一座建於前哥倫布時期(15世紀)的印加帝國城市遺蹟,位於秘魯南部的秘魯東部山脈,庫斯科西北方80公里處,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2,430公尺(7,970英尺)的山脊上,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。
與瑪雅文明相比,由於印加文明沒有書面語言的紀錄,直到19世紀末期才有對於發現該遺址的紀錄。考古學家認為,馬丘比丘是薩帕·印卡帕查庫蒂(1438-1472)建造的,由於獨特的位置、地址特點和發現時間較晚(在1911年),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國最為人所熟悉的標誌。它通常被稱為「印加失落之城」。
馬丘比丘的建築為古典印加風格,並以拋光的砌石墻作為柱體結構。城鎮保存完整的三個設施則為拴日石(Intihuatana)、太陽神殿和三窗廟。為了讓遊客更好地了解城市最初的樣子,大部分建築都經過了復原重建。到1976年,馬丘比丘約有30%的區域已經恢復,直到至今依然進行恢復工程。1983年,馬丘比丘古神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,且為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。2007 年,馬丘比丘被評為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。但與此同時,馬丘比丘也面臨著遭旅遊業破壞的擔憂。



太陽神殿
馬丘比丘最具標誌性的建築之一,太陽神殿擁有精美的石雕,曾用於天文觀測。其半圓形設計和戰略性位置使得太陽在至暑至冬時照亮神殿。



太陽繫石
被稱為'太陽繫石',這個儀式石頭被認為是印加人用作天文時鐘或日曆。它在冬至期間與太陽精確對齊。



三窗神殿
這座神殿以其三個梯形窗戶而聞名,可以欣賞到周圍山脈的壯麗景色。這是馬丘比丘的主要建築之一,展示了印加人的建築技巧。